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译解成人新区
成人新区
唐天竺梵衲般剌密帝 译
乌苌国梵衲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医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菊花 流出 国产 porn
卷四
正文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各人中,即从座起。偏畸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译文 其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各人中,即从座上起来,偏畸著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的对佛说: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讲如来的第一义谛。
解 因为如来一席话后,将众东说念主无始以来的倒置休想纳降令销,是以富楼那以大威德来讴颂佛。前文阿难所请中说念了义无戏论法即是第一义谛。
正文 世尊常推说法东说念主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神秘法音,犹如聋东说念主,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猜疑地?
译文 世尊常推许我在说法东说念主中算第一,当今我听到如来微密而精妙的法音,犹如聋东说念主在百步之外,听蚊虫的声息,本来就不成看见,那处还听得见呢?佛自然宣讲得很瓦解,使我能灭除猜疑,但我当今仍不成总共了解其中的道理。达到总共无疑的地步。
正文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译文 世尊!如阿难等一般东说念主,自然开悟了,然而习漏莫得撤除。会中像咱们这一些东说念主,证到无漏的,自然已总共尽除了诸漏,当今听了如来所说的法音,还有好多疑悔的地方。
正文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江平地面,诸有为相?按序迁流,终而复始?
译文 世尊!一切世间根尘阴处界等,假如都是如来藏,清净本然。那么为什么忽然生出江平地面这些宽敞有为相来,况且这些事物,生住异灭,按序迁流,不相跨越,终而复始。
正文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人道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进攻,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译文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的人道,都是圆融而周匝遍满法界湛然常住。世尊?假如若地性遍,又若何能容水?水性假若周遍火就不可能生出来。又怎样才能瓦解水火二性都遍虚空,而不相互覆没?世尊!地性是进攻,空性是虚通,为什么两种人道都周遍法界?
正文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各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译文 而我不知说念,这到底是什么道理?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和各人心中的迷云。说完这些话后,就伏在地上,五体投地,渴慕著如来,无上悯恤的教悔。
正文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本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朝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形势,真阿兰若,正修行处。
译文 此时世尊告诉富楼那和在会中的漏尽无学众阿罗汉说:如来今天普为此会宣讲胜义中真胜义性〈注一〉。令你们这些定性声闻〈注二〉,以及这些莫得证到二空〈注三〉,回朝上乘的阿罗汉们,都能获取一乘寂灭形势,真阿练若〈注四〉,正修行的场所。
注一 胜义谛有四种:一,世间胜义,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二,道理胜义,即小乘的苦集灭说念等四谛。三,证得手义,即东说念主空法空等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即是一真法界。此场所说胜义中真胜义性,即是一真法界,这是佛法的最高意境,圆彰万法不离一心的道理。
注二 声闻即是罗汉,定性声闻即是永远固定在小乘位次上的罗汉。不定性声闻即是不固定在小乘位次上,随时有可能回向大乘的罗汉。
注三 见前。
注四 一名阿兰若,即是寺庙。
解 离一切法,了知一切法全空,窝囊紧缚,即空如来藏。知一切法无非佛法,整体即是全用,即是不空如来藏。热闹即是菩提,存一火即是涅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言语说念断,心行处灭。这即是空不空如来藏。了知三藏不离一心,依此修行,不错成佛,即是寂灭形势。
正文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寡言承听。
译文 你们当今仔细的听著,我当为你们讲。富楼那等接纳了佛的旨意,静心专一的听著。
正文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江平地面?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解,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解,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译文 佛说:富楼那!如你所说,清净本来,为什么会降生江平地面?你难说念不曾听如来常说,性觉即妙而明,本觉即明而妙吗?富楼那说:是的,世尊!我常听见佛宣讲这个道理。佛说:你说觉明,到底是性本来是明,称它为觉呢?照旧觉本来不解,咱们要明它,称为明觉呢?富楼那说:若觉是这么的不解,要说它是觉的话,那就总共无所明了。
解 性觉即是本觉,妙明即是即寂而照,明妙即是即照而寂。寂照在本觉体上具备了互融的作用。
正文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译文 佛说:如若无所明,那明觉就不存在。有所明则不存在觉的作用,无所明则明又不存在。无明即是痴暗,痴暗自然不是湛然明觉的人道。
正文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译文 性觉势必是明的,自已不知,起一念妄心欲明觉体。
解 众生因为一念妄动,本明的觉体便被稠浊所遮挡。自此以下,在马鸣菩萨所著的大乘起信论上阐发得最为详确。起信论上说: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即是三种轻微时局。属于根底无明,其实三种时局险些同期发生,因为很轻微,是以根据发生的按序分为三:第一是动相,即是最月吉念无明妄动,本来光明的性体被摇动而稠浊。第二是转相,本来无分别的自性因妄动而妄分为能所两部分,能的部分在唯识论上称为见分,所的部分称为相分。
相分和见分都是依靠自证分而起,自证分即是本来无分别的如来藏心。有了主不雅的能知能觉以后,和它相对而生的所知所觉就成为客不雅存在而产生。这即是第三现相。这三种相都是从根底无明因迷妄不觉而产生,自此以后更由枝末无明接续迷妄而产生六种粗相,称为六粗。后文当续谈。
正文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译文 觉体并不是你妄心所能明的,因为你休想觉体,觉体成了所明的物件,于是在休想中又产生妄能。这么一来,在本来无同异的觉体上,就分红了能所两方面。于是能就成了主不雅的自我,所成了客不雅存在,客不雅存在中,又产生了千般不同的时局和这些时局相对,从而产生了共同无异的虚空,在这个有和空相对之中,又产生了无同无异的众生。
解 众生与虚空和宇宙各别,故称为无同。众生的性原无异,故称为无异。
正文 如是侵略,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稠浊。由是引起,尘劳热闹。起为宇宙,静成虚空,虚空为同,宇宙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译文 就在这么相对的意境中,相互侵略,如目瞪睛空,因劳而发狂花,劳久而产生的尘相,自相稠浊,由此引起尘劳热闹,起为宇宙,静成虚空。虚空是同,宇宙是异,这当中无同无异的众生,是信得过的有为法。
解 尘劳和热闹有两重道理,尘是染污,劳是侵略,染污和侵略成为热闹。起信论上认为枝末无明发生为六粗。粗是对三细的细而言,这六种时局较三细为粗,故称六粗。六粗中第一是智相,起信论上说:依于意境,起分别爱与不爱等,这即是说在妄境中产生了爱与不爱两种分别心。第二是相续相,即是依于智相,相续不断,产生苦和乐两种感觉。这即是本文中所说的劳久发尘自相稠浊。第三是执取相,因为心生染著,生执取之想。第囱为计名字相,困为妄执分别,化名言相。执著转深,这即是本文所说的由是引起尘劳热闹。第五为业相,身口已起行为称为业,身口未起行为称为惑。意中只可称为惑,惑为见惑〈注一〉,思惑〈注二〉;一定要身口有行为才能算是业,有了业就有业力,业力为因,业力所产生的果为业果,有了因就势必有果。这即是第六业系苦相,因为身口这一切业,业因一成,果报随至,从此不得摆脱。业力一皆成有相处即为宇宙,静而无相处与宇宙相对而成虚空,在有同有异的卢空和宇宙之间,又产生了无同无异的众生。虚空和宇宙虽属有为,然所依无众生,仍属无为。产生了众生之后,众生为业力所系,染净胜劣,不得摆脱,各各受报,故为真有为法。此即业系苦相。
注一 见惑为邪见妄见边见等所生之惑,又称理惑。
注二 思惑为由贪嗔痴慢等所生之惑,又称事惑。
正文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捏宇宙。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捏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译文 觉明空昧〈注〉,相对而有动摇,由此产生风轮,执捏宇宙。因空而产机动摇,坚执欲明之心凝固而成有碍之相,金宝就从明觉坚凝之中成为金输保捏国土。因而成为地大。坚依于觉而成宝,动摇之性而成风,风金相摩擦而成火大,故有火光变化而生。宝体因明极而生冷,火光遇冷而上蒸,周此而产生水轮含十方界。
注 性觉本来是明,而休想坚执欲明,于是本来之明晦昧不显。晦昧与虚空相对面成动摇,是故产生风轮。
解 这一段经文胪陈宇宙成因,和近代天体裁家所说星体成因基本调换,天体裁家认为星体最初为星云旋转于天际中,这即是风轮旋转而生地大,其后星云渐渐凝成星体,这即是最初的恒星。此时星晨的温度极高,而旋转不已,这即是风金相摩而成火光。恒星渐渐冷却凝固而成为当今的宇宙。再接续看下文。
正文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峻岭。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译文 火性上腾,水势下落,两种性质交错发明而产生地大。湿就成为大海,干就成为洲潬〈注〉。因为这个缘故,大海当中,火光常起,洲潬之中;江河时时流注。水势弱于火,就结为峻岭。是以山石,相击则动怒,溶化就成水。土势弱于水,就抽为草木。是以林木还火就成为土,因绞就成为水。
注 浮土可栖名为洲。聚沙可住名为潬。
解 这段经文继上文而谈宇宙的成因。水火两种性质,交互发明而生地大,当今也承认,星球渐渐冷却而成地壳名义。水性和火性本来是一样,今天也知说念水是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结成的。氢本来可燃,氧是助燃的。自然总共同于火性,山石击则成焰,古东说念主是知说念的。融则成水,今天的地质学家,研究地壳内部的溶崖,才知说念此事,古东说念主却不知说念。其实,起先成为宇宙的元素是氢。氢自己就具备了地水火风四种性质,氢本来是气体,这即是风大;氢本来可燃,这即是火大。氢不错凝为液体,这即是水大,氢也不错凝为固体,这即是地大。如来说:四大之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总共不错用科学评释其真实性。
正文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缘分,宇宙相续。
译文 都是从休想轮换而发生,递相为种,生灭不已,即是这个缘因,宇宙从中,确立毁掉,相续不断。
正文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缘分,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确立,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译文 再说,富楼那!要瓦解休想发生的根元,莫得别的,即是你不解白性觉的妙明,休想去明它,一念妄动,开拓了所知的妄相。所妄既然开拓了。自然,相对的能也就产生了。能受了所的局限,因此听不成特出声的局限。见也不成特出色的局限,其他色香味触,六种妄能也同样产生,从这里就分开了见闻觉知。
正文 同行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高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诱导同行。故有缘分,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译文 同行相缠而受生〈注一〉,合离而成化〈注二〉见明〈注三〉色发,高见想成。异见成憎〈注四〉,同想成爱〈注五〉,流爱为种,纳想成胎〈注六〉。交遘发生,诱导同行〈注七〉。故有缘分,生羯罗蓝〈注八〉遏蒲昙〈注九〉等胎卵湿化,都是随其所感而应之。卵唯想生〈注十〉,胎因情有〈注十一〉,湿以合感〈注十二〉,化以离应〈注十三〉。
注一 父母和我方三者业力调换,相互瓜葛而受胎。
注二 不因父母,但由己业,或合润成形而受湿生,或离此化彼而受化生。按文义此句当为合成离化比较适合。
注三 中阴身(即是灵魂),在入胎之前,在无缘处唯见一派暗淡,在有缘处即发现一丝明色。
注四 须眉中阴身在入胎时,一心寻找异性,看见父亲就生敌对心。
注五 见著母亲就作妻子想,生爱心。女子入胎时则与此相反。
注六 流爱心于父母,是以受生。纳想心于根门,是以入胎。
注七 以自已的业力为因,以所投父母为缘而入胎。
注八 入胎一七日为羯罗蓝,一名歌罗逻,一翻凝滑,亦名凝酥,义为杂秽,谓父精母血,相和名杂。自体不净名秽。
注九 受胎二七日名安部昙,别称遏蒲昙,意为孢,如疮孢之形,内外如酥,未生肉;受胎三七日名闭尸,意为凝结,又意为软肉。即是凝结如软肉。四七日名健南,意为凝厚,又意为坚肉。五七日名钵罗奢意为形位,又意为肢节。诸根形已成。六七日,毛爪齿位渐生。七七日名具根位,意为诸根已具。
注十 卵生众生受生时,妄见有胜妙境,心生揣想故受生。
注十一 胎生众生受生时,妄见有欲乐境,心生亲爱,因此感而入胎。
注十二 湿生众生受生时,妄见有新境可托,急欲往附,以此感而受生。
注十三 化生众生受生时,见旧境可憎,急欲厌离,以此感而受生。
正文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通盘受业,逐其飞沈,以是缘分,众生相续。
译文 情想合离,四种不同的体式受生,更相变易,通盘众生,受自已各东说念主不同的业力,或飞或沈,各往受报之处受生,以此缘分,众生相续不断。
正文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成离,则诸世间,父子母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译文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成离。是以世间的父子母孙,子子孙孙,相续不断,这一类众生,即是以欲的贪求为本。
正文 贪爱同滋,贪不成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译文 贪和爱共同生长,计较不啻。因此世问上卵生化生,湿生胎生,随我方力量的强弱,相互吞食。这一类众生,即是以杀的贪求为本。
正文 以东说念主食羊,羊死为东说念主,东说念主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改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译文 以东说念主食羊,羊身后转为东说念主身。东说念主身后又转为羊身。即是这么甚至于十生〈注〉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恶习,与人命共生,穷尽改日,永不绝断,这类众生,即是以盗业的贪求为本注 十生为十类众生的总称。十类众生为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解 羊死为东说念主,东说念主死为羊,可参看后文,鬼业既尽,与元负东说念主,冤对相值,身为牲口,酬其旧债。又若讨还过分,负屈不甘,则羊死为东说念主。后又云: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东说念主,反征其剩。这当中所谈为两种东说念主,一种为有福东说念主,在东说念主中遭其侵害。二种是无福东说念主,沉沦反为牲口。后文说:如彼有劲,兼有福德,则于东说念主中,不舍东说念主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牲口,偿彼余值。如是死者死,生者生,死死生生,互来相食,经微尘劫,相食相杀,永不绝断。
正文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缘分,经百千劫,常在存一火。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缘分,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译文 你欠我的命,我还你的债,以此缘分,纵令资格了百千劫,仍然常在存一火中。你爱我的心,我贪你的色,以此缘分,纵令资格了百千劫,仍然常在缠缚中。
解 雠敌相对,誓不两立,必定要到一世一死方休。恩情相见,誓不两离,必定要永缠永缚不已。其实,存一火亦是缠缚,缠缚也不离存一火。
正文 唯杀、盗、淫,三为根底,以是缘分,业果相续。
译文 唯有杀盗淫三业为根底,以此缘分,业果永远连续下去。
解 众生不离业果,业果不离众生;按序迁流,终而复始。
正文 富楼那,如是三种倒置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江平地面,诸有为相,按序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译文 富楼那!由此三种业缘倒置相续,都是由于本觉妙明,妄为明觉。因妄为明了,而激励起相,转相,现绝顶相发生。从妄见中产生智相,相续绝顶因而有同异无同异等按序发生,江平地面,因此而有,按序迁流,终而复始。都是由此虚妄而生。
正文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江平地面,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江平地面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译文 富楼那说,假若这个妙觉,本来是妙,是觉,是明,与如来心一样,不增也不减。莫名其妙,忽然产生江平地面,千般有为相。如来当今巳得了妙空和明觉;这些有为的习漏〈注〉,和江平地面。怎样才会重生出来?
注 这是指众生而言,因为众生积存业习,成有漏果。
解 既然本来是妙,就不应当有宇宙的进攻;本来是觉,就不应当有众生的迷;本来是明,就不应当有业果的昏。
正文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东说念主,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东说念主,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译文 佛告富楼那:譬如一个迷了方位的东说念主,在一个村庄中,把南边引诱为朔方。这个迷到底是因迷而有的呢?照旧因悟而产生的呢?富褛那说:像这么的迷东说念主,不是因迷而有迷,也不早因悟而有迷,何以故呢?迷本来莫得根,若何会因迷呢?悟不可能生迷,又若何会因悟而有呢?
解 迷喻无明,悟喻为本觉,迷不因迷而有,就喻为无明不因无明而有。不因悟出,就喻为无明也不因本觉而出现。无明以前,本无无明,是以也不成因迷而有。无明和本觉,性质矛盾,是以也不成因悟而生。
正文 佛言:彼之迷东说念主,正在迷时。倏有悟东说念主,指点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东说念主纵迷于此聚落,新生迷不?不也!世尊。
译文 佛说:这个迷东说念主,正在迷时,忽然有一个瓦解方位的东说念主,指点他使他瓦解不实。富楼那你的意见如何?此东说念主纵令在这个村庄中迷了方位,会不会令后再迷?不会的!世尊!
正文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译文 富楼那!十方如来,也即是这么,这个迷的感觉,并莫得人道,其性也毕竟是空。从前也不是真有迷的性质存在,仅仅似乎有述的感觉麻烦,当今既然瓦解了从前是迷,迷就覆没了,迷灭了即是觉,觉决不可能再生迷。
解 无明并莫得真实的体性,仅仅一时的妄见麻烦。因为妄见不解,是以执妄为真。假若过程了醒觉了的东说念主指点,瓦解了无明并不真实,无明自然销灭。这就阐述如来圣智圆满时,真觉现前,决不会重起无明之时。
正文 亦如翳东说念主,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
译文 也恰如眼中生了翳障的东说念主,看见空中有华,眼中的翳障排斥了,空中的华自然也就覆没。
解 翳障若除,空华自灭,唯见晴空。这就阐述真智现前,唯见真空。不见一切江平地面,诸有为相。
正文 忽有愚东说念主,于彼空华所灭旷地,待华新生。汝不雅是东说念主,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倒置,呐喊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改名,如是狂东说念主,为愚为慧?
译文 忽然有一个愚东说念主,在空华覆没的旷地上,等华重生。汝看这个东说念主,到底是愚呢照旧慧?富楼那说:空中元本莫得华,妄见空中有华生灭。看见华覆没在空中,依然算是倒置了,还要令华再现出来,这真实是又狂又痴,为什么还要我说这么的狂东说念主,是愚或是智呢?
正文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江平地面?
译文 佛说:正如你所知道的一样,为什么还要问?诸佛如来的妙觉明空,怎样才会再出现江平地面来呢?
正文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译文 又譬如金矿内部夹杂著精金一样,只消纯金一真金不怕火成后,再也不会反回蓝本的金矿体式了。又比如木烧成了灰,再也不会边原成木。诸佛如来的菩提涅槃,也即是这么。
正文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人道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地面,俱遍法界,不对相容。
译文 富楼那!又你问说念:地水火风,人道圆融周遍法界,怀疑为什么水火的性,会不相陵灭。又询查虚空及通盘地面都遍法界,似乎不应当能相容。
正文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表现。是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译文 富楼那!譬如虚空的体并不是其他的众相,而不拒接其他的众相表现。为什么呢?富楼那!这个太虚空,日照时就很光明,云积厚了就很昏暗,风摇时就有动摇,雨过天晴就很清朗,烟气凝合就合计稠浊,尘土堆积就成为昏暗,水波清醒就看到光映。
正文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宇宙,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如若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涔涔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相通空日。
译文 你的意见如何?就这么各方众有为相,到底是因我方而有?照旧从空而生?假如若因我方而生,富楼那!在日照时,既然是日的光明,十方宇宙,同为日的阵势,为什么在空中更看见一个圆日?著是空中的光明,那么这光明德当我方映照,为什么在更阑有涔涔时,莫得光耀。应当知说念,这个光明,不从日而生,也相通于日而生,不从空而有,也相通于空而有。
正文 不雅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不雅性元真,曼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译文 不雅相元本是虚妄,莫得真实的体性不错指陈出来。还但愿空华,给成空果。为什么还要问它们不相陵灭的道理?不雅它的人道,元是真实。唯有妙觉明性。这个妙觉明心,在莫得泄露其虚妄的假相之先,并不是水火。若何还要问它们不相容的道理?真妙觉明,恰是这么。
正文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译文 你以感空的业力来发明,即有空的相出现。其他地水火风,各各以不同的业力来发明,就各各以不同的相来表现。假若以共同的业力同期发明,就同期表现。
解 妙觉明心即是如来藏性,随众生的业感而显相,如镜照影,岂有定形。一东说念主照镜,一东说念主显相,千万东说念主照镜,千万东说念主显相。摄影覆没时,要想在镜中再行找相,那处寻得到呢!
正文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东说念主同不雅,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东说念主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高昂虚妄,无可字据。
译文 为什么会同期表现呢?富楼那!举例一处水中,表现太阳的影子。两东说念主共同不雅看水中的太阳,然后两东说念主各向东西方位行走,就会各有一个太阳随著两东说念主行去。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先并莫得准确的主张。就不应当非难,太阳是一个,为什么各向相反的说念路走去?既然各走相反的说念路,就应当是两个太阳,为什么看见是一个?即是这么高昂都成虚妄,莫得什么字据可言。
解 两东说念主同不雅水中日影,比方宽敞众生,同在一处。两东说念主向相反的方位行走,比方各东说念主造感水感火相反的业。各有一个太阳随两东说念主向相反的说念路行去,比方各循业力受报,自然所感的业力相反,然而并不相互陵灭。相反相容,展转都是虚妄,哪有什么道理可凭!
正文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译文 富褛那!你以色和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中。而如来藏即随众生业力,显为色空等相,周遍法界。是以这当中,表现风动或空澄,或日明,或云暗。千般不同时局。聚生述闷不解其中的道理,背弃了妙明的真觉,而与虚妄的六尘意境相投,造千般业,起千般热闹,而如来藏也循众生的业力,表现色空等世间众相。
解 风摇即是动,空静即是澄。日照即是明,云屯即是暗。而四种相互矛盾的时局,于如来藏中循业同期表现,并不相互陵灭。以此为例,不错瓦解水与火相违碍,空与塞相悖,同样也循众生的业力,于如来藏中同期表现。
正文 我以妙明,不朽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曼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说念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穷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译文 我以妙明真觉,不朽不生,契合如来藏性。而如来藏,唯有妙觉明体,圆照法界。是以在如来藏性中,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小中不错现大,大中也不错现小。不动说念场,遍十方界。平安不错含藏十方无穷虚空,于一毛端不错现宝王刹。坐微尘里,不错转大法轮。即是因为我销灭了尘劳所产生生的妄境,契合了妙明的真觉。是以才显发真如的妙觉明性。
解 六根中体性元真,本自不朽不生。诸佛悟此真性,依之起行,处处契合如来藏性。随起因用,曼妙觉明。圆照一切法界,如两镜相对,互涉互入显相无穷。因此于法界中,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不动说念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量虚空,大中不错现小,小中也不错现大。阔别一切相对意境,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故聪颖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是为妙觉明性。
正文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知道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说念,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相配、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译文 然而如来藏本来就妙圆的诚意,不是心〈注一〉,也不是空,不是地,不是水,不是风,也不是火。不是眼也不是耳鼻舌身意,不是色也不是声香味触法。不是眼识界,甚至于不是知道界〈注二〉。不是明也不是无明,不是明也不是无明尽。不是老也不是死,致使不是老死尽〈注三〉。不是苦也不是集,不是灭也不是说念〈注四〉。不是智也不是得〈注五〉,不是檀那,不是尸罗,不是毗梨那,不是孱提,不是禅那,不是般刺若,也不是波罗密多〈注六〉。致使至于不是怛达阿竭〈注七〉,不是阿罗诃〈注八〉,也不是三耶三菩〈注九〉,不是大涅槃,不是常,不是乐,不是我,也不是净〈注十〉。非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不是如来藏本妙圆心。
注一 因为见和识在七大当中都属于心法,这里的不是心即包括不是见和识。
注二 此上包括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为世间法。
注三 此上为十二缘分,十二缘分一为无明,然后无明缘行,行即是前生行为所造的业,合无明为今生转生主因。行缘识,识即是八识为东说念主胎之因,识缘名色,此即胎中五阴,因胎中受想行识无所用,但闻明字麻烦。名色缘六东说念主,六入即出胎六根。六入缘触,出胎后初对远景,尚未动情绪之时。触缘受,对远景已产生苦与乐的感受。受缘爱,对远景乐者起贪欲想。爱缘取,因贪欲而追赶营求。取缘有,因追赶营求而造千般业。有缘生,由当今业,为来生受生的因。生缘老死,生相渐衰即是老,老极顿坏即是死。
注四 苦集灭说念为小乘四谛,其意谓此身为众苦所集,灭众苦不错证说念。
注五 权乘菩萨以智为能得的因,得为所得的法。权乘为临时性的,故称权乘,又称权教。
注六 此为大乘菩萨所行的六度,一为檀那,意为布施。二为尸罗,意为捏戒。三为毗梨那,意为精进。四为羼提,意为忍辱。五为禅那,意为静虑。六为般刺若,意为智谋。这是修菩萨行的六度,又称六波罗密多。波罗密多意为到此岸,因为行六波罗密不错达到了生脱死的此岸。
注七 即是如来。
注八 意为应供。
注九 意为正遍知,合以上三种名称都属于佛的十种名称内的三种名称。
注十 大涅槃意为不生灭,因为佛阔别存一火,又称逝世,无真不圆,无妄不寂,是以为逝世。都是佛的总相,另外佛有四种别相,一是常,因为佛永脱二种存一火。二是乐,因摆脱受用。三是我,证真法身得真我。四是净,绝无障染是以为净。
解 本妙圆心,本来自妙,不与任何杂染诸法相共。一切世间法不和它相共,正如净目不雅空,一事法都无有。它既不和一切世间法相共,同期也不和任何出世间法相共。既莫得声闻乘,也莫得缘觉乘,也莫得大乘,也莫得佛乘。正如圆觉经中所说:妙圆觉心,本无菩说起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是以如来藏既不是世间法,也不是出世间法。任何染法所不成染,任何净法所不成净。弥满清净,其中阻难一法。正如永嘉觉禅师说的:‘明晰见,无一物,也无东说念主,也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正文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知道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说念,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译文 即是如来藏,元明心的肥大妙用。即是心,即是空,即是地,即是水,即是风,即是火,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即是色声香味触法,即是眼识界,乃至即是知道界。即是明和无明,即是明无明尽。甚至于即是老即是死,即是老死尽。即是苦集灭说念。即是智即是得,即是檀那,即是尸罗,即是毗梨那,即是羼提,即是禅那,即般刺若,即波罗密多。致使至于即是怛达阿竭,即是阿罗诃,三耶三菩,即是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此都是即,非论世间和出世间。
解 如来藏从本以来,即具足表现恒沙性净好事于其中。不但在出世间法中,即是谢世间法中也同样表现如来藏性净好事。正如上文所说:自然体非群相,然而不拒诸相表现。是故一事凡圣,都以一心而得开拓。十法界离此心无片事可得,自然尘尘表现。刹刹圆通,一真不动,然而应用无遗。是以从前杜顺巨匠说:若东说念主欲识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外,情与冷凌弃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
正文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译文 就在如来藏妙明心元中,离开即,也离开非,是即,也不是即。
解 正相即时,非便掩饰不显,正相非时,即便掩饰不彰。应机而动,隐显自由,言语所不成到,忖思所不成及。三藏〈注〉唯是一心,一心圆具三藏。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注 三藏即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
正文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臆测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言语,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成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诚意,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说念,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译文 为什么世间的三有〈注一〉众生,和出世间的声闻缘觉等〈注二〉,用他们我方所知说念的心,来臆测如来的无上菩提?用世间的言语,来插足佛的知见。譬如琴瑟笙篌琵琶,自然有好意思妙的声息,要是莫得巧妙的手指,这好意思妙的声息,长久不成发出来。举例我按指,海印〈注三〉发光。你只消稍微动一丝心,尘劳就先生起。即是因为你们不勤求无发觉说念,爱念小乘,得到极少的确立感到温暖的缘故。
注一 存一火有因有果为有。三有即是三界的存一火。一是欲有,欲界的存一火,二是色有,色界的存一火。三是无色有,无色界的存一火。三有又有另外一种解释,一是本有,当今的身心。二是当有,改日的身心。三是中有,当今与改日之间的身心;是以灵魂即称为中有身。
注二 声闻和缘觉都是小乘。释见前。
注三 海印是一种三昧的名字。华严经贤首品说:‘众生形像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事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因为宽解清醒,应物皆现,犹如海水湛寂,有像皆印。是以称为海印三昧。由于海印三昧之力,激励菩提智光,是以说为海印发光。
解 无上觉说念不生灭果,须用不生灭心勤求才能得到。小乘莫得离开变易存一火,仍在生灭心中。是以佛说他们‘汝若举心,尘劳先起。’
正文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休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万物,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译文 富楼那说:我和如来的宝觉圆明,真妙净心,同样的圆满。而我往常遭受无始以来的休想作用,使我久在轮复活死当中。当今我自然已得到四果阿罗汉的圣位,然而我于菩提觉说念,还莫得透顶了解。世尊:既然一切休想,已全然销灭,独存真常的妙用。求教如来,一切万物,为什么缘因会有休想?我方樊篱了我方的妙明诚意,而受到轮复活死的沦溺。
正文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译文 佛告诉富楼那:你自然已撤除了心中的猜疑,关联词还有剩余的猜疑莫得除尽。我以世间目前的事,再来问你。
正文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线索可见;嗔责己头,不碰头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东说念主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东说念主心狂,更无他故。
译文 你难说念莫得据说过,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然在黎明,取镜自照,爱镜中的头,线索不错清晰的看见,怪自已的头,不碰头目。以为是魔鬼,吓得无故乱走。你的意见如何?此东说念主为什么会无故狂走?富搂那说:此东说念主不过是自心发狂,并莫得其他什么缘因。
解 黎明照镜,比方一念初起。取镜自照比方以识心缘佛。我方不知一切影像都是自心所现,反而注重佛果,妄灭正常。是以爱镜中的头,线索不错清晰的看见。我方不知说念自心本来是佛,而自侮遭妄沦溺,自蔽妙明。是以怪我方的头,为什么不碰头目来比方。
正文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译文 佛说:真如妙觉,明照十方,圆遍法界。本来即是圆融而妙明。既然称为妄,又若何会有因呢?假若简直有所因,又怎会说它是妄呢?
解 前文说诸妄圆灭,独妙真常,是以名为妙觉。能照是以为明,能遍是以为圆,这即是前文所说的曼妙觉明,圆照法界。不但佛心是这么,聚生心也一样是本圆,本明,本妙。但能停息妄念,众生心即是佛心,因为上文富楼那问:一切聚生,何因有妄?是以佛答以既称为妄,云何有因?
正文 自诸休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成返。
译文 自从休想初动,由细小而渐粗,按序生起。在已成的迷上,展转执迷,成为三种业力相续的因,轮转无休,资格尘劫,永不绝断。虽经佛一再启发进展,然而仍然不成返本归元。
正文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译文 如斯的迷因,因迷而自有。知道到迷本来无因,休想莫得所依之处,本来就无有生,又那处来的灭呢?
正文 得菩提者,如寤时东说念主,说梦中事,心纵刺目,欲何缘分,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通盘。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缘分,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缘何为在?
译文 得了菩提的东说念主,如像醒时的东说念主,说梦中的事。心中纵令刺目,又有什么行为,不错取梦中的东西呢?何况莫得因,本来无通盘。正如那城中的演若达多,我方恐怖我方的头而走,又有什么缘分呢?忽然一下子狂性停歇下来,头仍然在,并不需要向外面去寻得。本质上纵令狂性莫得停歇,头也从来莫得遗失过。富楼那!妄性即是这么,以什么缘因而存在呢?
正文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东说念主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译文 你只消能不随分别心〈注一〉,世间的业果众生〈注二〉,三种相续,因为拒接了三种缘〈注三〉,三种因也不生〈注四〉,这一来你心中的演若达多,狂性自然也就停歇,狂性停歇即是菩提。你的胜净明的心地。本来周遍法界;并不从东说念主的手中去求得。何须劳你肯綮的去修证。
注一 分别心即是六粗中前五相。
注二 世间业果众生,即是六粗中后一相。合前五相能起杀盗淫三业。
注三 不随六种粗相,杀盗淫三业的缘自然断除。
注四 三因即是无明不觉所生的三种细相,因为三种细相中含藏了杀盗淫三业的种子,故为三业之因。然而因必须靠缘才能生起。是以三缘断后,三因不生,狂性自能停歇。
正文 譬如有东说念主: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讨饭驰走,虽实贫乏,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点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译文 譬如有东说念主,在自已的衣中,系了一个如意宝珠,我方却不知说念。贫乏流寇在远方,到处驱驰讨饭,自然真实是贫乏,关联词宝珠却不曾损失。忽然遇著一个有智谋的东说念主,指点宝珠让他知说念,这一来所愿即兴,成为最宽裕的东说念主。才知说念宝珠是自已本有,不需从外面去求得。
正文 即时!阿难在各人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东说念主得。斯则缘分,皎然瓦解,云若何来,顿弃缘分?
译文 即时阿难,在各人中,顶橙佛足,起立对佛说:世尊当今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也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是菩提,不从他东说念主而得。这即是缘分,相配昭着瓦解,为什么如来,总共放手了缘分的说法?
解 杀盗淫业,以六粗为缘,以三细为因,六粗既除,三细毋庸。是以说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因为三细毋庸,故无明自灭。是以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此时一切休想,全然销灭,妄灭了真性自然表现,是以说‘歇即菩提’。并不从他东说念主而得。
正文 我从缘分,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幼年,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缘分,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缘分。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拓迷闷。
译文 我从缘分,心得到开悟。世尊!这个道理不独咱们年轻的有学声闻是这么,当今这个会中加大目犍连,以及舍利弗须菩提等,往常从老梵志〈注一〉学,其后听到佛的缘分,发心落发,悟到四谛法〈注二〉,断了见思惑。成为无漏大阿罗汉。当今说菩提不从缘分生,这么一来,王舍城的拘舍梨外说念等所说的自然,反而成为第一要义。唯求佛的大慈,开拓我心中不解的迷闷。
注一 大目键连,舍利弗,须菩提等往常都曾从沙然梵志学外说念法。
注二 苦集灭说念小乘四谛。
正文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缘分,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缘分自然,理穷于是。
译文 佛告诉阿难:就如城中的演若达多,假若他的狂性缘分,得到灭除,那么不狂性就自然而出。缘分和自然的道理,就推穷于此。
解 不狂性即是菩提,妄灭即是真显。是以说为自然。佛说狂性缘分,本非缘分。佛说歇即菩提,也不是自然。阿难不知,以缘分和自然,妄理推穷于此。岂不是无理!
正文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缘分故,怖头狂走?
译文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来是自然的。本是自就势必是然。否则的话,就不是自.又是什么缘分?使他恐怖我方的头而发狂乱走。
正文 若自然头,缘分故狂;何不自然,缘分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缘分?
译文 如若自然的头,缘分之故而发狂,为什么不自然,缘分之故而损失?头本来不曾损失,而发狂恐怖妄出。头本来莫得什么变易,那处需要靠什么缘分?
正文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译文 要说狂本来是自然存在的,我方本来有狂怖存在,那么当其未狂的时候,狂性又潜伏在那处呢?
正文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译文 要说不狂是自然存在的,头本来不曾有妄,那么为什么又发狂乱走呢?
正文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缘分、自然,俱为戏论。是旧地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译文 如若悟到本来的头并莫得损失,知道到发狂乱走,缘分和自然,都属於戏论;是以我说:三缘断了,即是菩提心。
正文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说念。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聚散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译文 菩提心生,生灭心就灭。这仅仅与生相对而言灭。其实依然是生灭心〈注一〉,乘此心力,再进以伏除二障种子〈注二〉,细相生灭之心,此时才是灭生都尽〈注三〉,从此任运伏习。才算是无功用说念〈注四〉。因为此时无功用说念,似乎进乎自然,有个自然心生起来〈注五〉。然后乘此心力,进以伏除习气中最细生灭心,此时暂名为生灭心灭。其实仍然有细小念相,犹未尽除。乘此初心,进而再断除佛地习气一分,这时才是无生灭者〈注六〉,因为终末念相也莫得了。此时任运成佛,毫无留碍,是以名为自然。犹如世间众相,杂和成一体会,名为和合性〈注七〉。不是和合的,就称为本然性〈注八〉。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都离,聚散都不是〈注九〉。这才信得过名为无戏论法。
注一 这是从悟后起修的按序,顿悟菩提之心,名为菩提心生,此时一事粗相生灭心仍然存在。必须乘此心力,渐渐伏除二障现行粗相生灭心。
注二 二障为所知障,热闹障,菩提心生之后,渐渐伏除现行粗相生灭心,名为生灭心灭,即是现行粗生灭心,从此骤一火。菩萨登初信位开动伏现行生灭心,东说念主初住位热闹障现行先撤除。到了七住位时,所知障现行一皆除尽。
注三 此时因为是与生相对而言灭,其实依然是生灭心,是以说此生灭。必须乘此心力,再进而伏除二障种子。细相生灭心,待种子细相生灭心,一皆都尽,才算灭生俱尽。
注四 菩萨在十行位伏种子,到了初向位二障粗种先除,到了十向位时,二障细种一皆除尽。从此任运伏习,是以称为无功用说念。
注五 到了无功用说念时,似乎有个自然心生,于是乘此心力,而伏除习气中最细生灭心。此时才算生灭心灭,因为习气中最细生灭心,此时亦复骤一火。
注六 菩萨在四加位中伏习气,在登地以后,地地断习一分,到了等觉初心时已断习十一分尽。此时细小念相,犹未尽灭,故说此亦生灭。终末乘此初心,进断佛地习气一分,终末细小念相也断尽了,才能说是无生灭者。此时,当等觉后心,任运成佛。无复留碍,是以名为自然。
注七 上来两重自然,以自然成位。又两重生灭,以生灭成位。如以众药,和合成丸,是以名为和合性。
注八 聚药和合成丸,药尽而丸亦空,是以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注九 开动说‘歇即菩提’,似乎有本然之意。然而菩提心生,生灭心灭,又似乎不是本然了。既后又说‘此但生灭’似乎又含有和合的真义,然而灭生俱尽,这一来和合的又不是和合了。灭生俱尽,无功用说念,又似乎有本然的真义,但而后又说自然心生,生灭心灭。似乎又离了本然。以下又说‘此亦生灭’,似乎又有和合的真义,然而又说‘无生灭者,名为自然。’似乎又离开了和合,有离有合,犹是相对,合然俱离,聚散俱非,此时现种习气都尽。即妄即真,一事无可离,无可合。一事和合缘分,与不和合自然等,千般虚妄计量所不成及,这时才真恰是无戏论法。
解 理自然不错顿悟,然而事必须渐修,此段经文胪陈修行成佛的门路。按照大乘菩萨确立的位按序一为干慧地。以下为十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四加位,十地位,和等觉位等共十多个位次。后文还要分别详确阐发每个位元次的修证情况。此暂略。
正文 菩提涅槃尚在远方,非汝历劫,忙活修证。虽复忆捏,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译文 到了这个地步,菩提涅槃,还远方得根。要不是你历劫忙活的修证,自然你能忆念捏诵十方如来的十二部经,致使了解到如恒沙这么多的大乘清净神秘的表面,也只不过在你的心中加多一些戏论麻烦。
解 从前永嘉觉禅师的证说念歌中说:‘吾早年来积知识,亦曾选疏寻经论,分笔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张含韵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气派尘客’当今一般专谈教理而不事修捏的释教徒;读了这段经文后,应当三思。
正文 汝虽谈说,缘分自然,决定明了,东说念主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成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
译文 你自然谈说缘分自然,能决定明了,东说念主间都称你,多闻第一〈注〉。你以此累劫多闻熏修的民风,然而不成奉命摩登伽的夹难。假若你我方有劲量,又何须等我的佛顶神咒来援手你!
注 法华经中记佛与阿难,同于空王佛处发心,佛常勤精进,阿难常乐多闻。
正文 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摆脱?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捏,如来玄机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阔别世间,憎爱二苦。
译文 摩登伽心,淫火登时就歇,不但淫火顿歇,况且飞速得阿那含〈注一〉果。在我的佛法中,确立了精进林〈注二〉,爱河从此干枯,对你不再有钩牵,令你得到摆脱。是以阿难!你自然历劫忆捏十方如来玄机高深之法;神秘严净之理。但不如一日发心训导无漏胜业,奉命憎爱两种苦。
注一 阿那含为小乘罗汉第三果,其意为不来,因为二果罗汉断了八十八品见惑,永远不来欲界受生,是以名为不来。
注二 在佛法中,精训导无漏胜业,永欺压止,精进心犹如树林盛大强大。
正文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侯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不雅听。
译文 如摩登伽,往常生中为淫女,由于神咒之力,销灭了她的爱欲心。在佛法中,名性比丘尼。与罗侯〈注一〉的母亲耶输陀罗〈注二〉一样,同悟了往常生中的因,知说念累世的因都是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的善业。或能出离爱欲的缠缚,或能得到佛的授记〈注三〉。你如何这么不上进,当今还在行使我方,犹豫在不雅听当中?
注一 释迦佛的女儿名罗侯罗。
注二 释迦佛的妻子名耶输陀罗。
注三 在佛法中修行比较好的,不错得到佛的授记,预报他将来何时成佛。
正文 阿难及诸各人,闻佛示诲,猜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始有!重覆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千般缘分,绵薄提奖,引诸千里冥,出于愁城。
译文 阿难及在会各人,听了佛的开示和教悔后,猜疑也销除了,心能悟解到实相〈注〉身心都得到从来不曾有过的轻安。于是阿难再行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对佛说:无上大悲的清净宝王!善于开解我的心,能以这么千般的缘分多方的便利而教唆奖掖,诱掖这些千里冥的众生,超降存一火轮回的愁城。
注 实相即是无戏论法,也即是一心三如来藏。和合非合即是主如来藏,本然非然即是不空如来藏,合然俱离即是空不空如来藏。聚散俱非,唯是一心,超出一切分别倒置戏论,是以那称为实相。
正文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译文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说念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注一〉清净宝严,妙觉王刹〈注二〉。如来又臆造多闻不生效果,不如本质修习。
注一 含育十方如来化身国土。初地菩萨,即不错同期在百亿宇宙化佛身度东说念主。佛不错在无量宇宙化佛身度东说念主。这个佛即是化身佛。
注二 清净宝严,妙觉王刹,为报身国土;报身佛上不同于化身佛土。化身佛土为佛随缘化度众生的地方,有缘时佛即现身出世,缘尽时佛即示现涅槃。佛土亦然如斯,表现成住坏空,有缘时佛土即存在,无缘时佛土即覆没。在化身土中,佛,菩萨,缘觉,声闻,众生同在,是以称为凡圣同居土。报身佛土为诸佛无量好事所成的国土,有始无终,长住不坏,其中以报身佛为主,国土无众生,无小乘,无地前菩萨,无十地以前菩萨,菩萨不登十地,不成生报身佛土。行恶身大士,不成见报身佛土。是以释迦佛在华藏宇宙说华严泾时,百万东说念主天,如聋如盲,耳不闻如来法音,眼不见如来宝相。即是因为华藏宇宙是报身佛土的缘故。报身佛土为佛的无量好事所成,佛的好事无量,是以佛土为永远不坏,报身佛土又称为实报尊容土。
正文 我今犹如旅泊之东说念主,忽蒙天王,给予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译文 我当今犹如旅泊之东说念主,忽然际遇了天王赐予丽都高广的房屋,自然获取了大的房屋,但是要从门才能插足。
解 阿难当今仍在有学的阶段,是以前文释迦佛说他菩提涅槃,尚在远方。因此阿难说自然得了大的房屋,还不知门从那处进去?
正文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登攀,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译文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心,指点在会中这些在暗淡中的东说念主,铁心小乘,透顶获取如来能证得无余涅槃〈注一〉,从根底发心的说念路,令有学者,怎样摄伏往常登攀的妄心,得到陀罗尼,而进东说念主成佛的知见。讲完这番话后,就五体投地的〈注二〉顶礼,在会中专心一致的等候佛的悯恤的指点。
注一 无余涅槃应该说是无余依涅槃。这是对小乘罗汉的多余依涅槃而言,因为小乘罗汉,依靠骤一火定的力量,不错奉命分段存一火,关联词不成奉命变易存一火。只好佛的涅槃才能奉命两种存一火。
注二 这是释教的一种礼拜体式,即是把躯壳和算作一皆贴在地上,暗示最大的恭敬。
正文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舒缓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各人,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困,应伊始明发觉初心二决界说。
译文 其时,世尊珍贵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舒缓者〈注一〉,及为将来佛灭度后,未法〈注二〉众生,能发菩提心者,开一条无上乘的妙修行路。于是宣示阿难及在会各人:你们决定发菩提心,于如来的妙三摩提〈注三〉不生疲困:就应伊始瓦解首菩提心的最初,两种决定不移的道理。
注一 声闻缘觉有定性的,有不定性的。定性声闻即是指永远固定在小乘中不求上进的罗汉。又称钝根罗汉。不定性声闻自然在目前是小乘罗汉,关联词随时有回向大乘的可能性。这里所说是特指不定性声闻而言,因为他们所发的菩提心,到当今还未固定,自然他们还未证到四果,关联词他们有回向到大乘的可能性。
注二 佛灭度后一千年内称为处死时代。彼一时代中众生业障较轻,佛法也很旺盛,修行确立者多。佛灭度后第二个一千年中,称为像法时代。在这一时代中,众生的业障较前一时代为重,对佛法的信心也不如前一时代。同期,众生的福报和智谋都不如前一时代,修行确立的也较前一时代为少。佛灭度后两千年后称为未法时代,在这一时代中,众生的智谋和福报都狠低,天灾时起,干戈不断。外说念邪说昌盛,众生的业障粗重,修行确立者很少。
注三 见第一卷中所释。
正文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不雅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译文 哪两种决定不移的道理呢?阿难!第一重道理是假若你们要想铁心声闻乘而想修菩萨乘插足成佛的知见,那就应当审察详确商量因地的发心和果地的觉〈注〉,到底是同照旧异?
注 这是特指修行而言,在因地发心即是在因上发心,在果地的觉即是在果上的确立。
正文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朽。无有是处。
译文 阿难!假若在因地上以生灭心为本修的因,而想求佛乘不生不朽的果,那就毫不可能。
正文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不雅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长久,无坏灭故。
译文 就因为这个道理,你应当不雅照明确一切器世间〈注一〉不错造作的法,终末都要销灭。阿难!你不雅察世间不错造作的法〈注二〉,谁是永远不坏的?然而长久莫得谁听见说过烂坏虚空的话,何以呢?因为虚空不是不错造作的法。因此就长久不坏。
注一 佛法分世间为多情世间和器世间两种。一切天龙鬼神和东说念主畜等生物都属于多情世间。一切无人命的事物都属于器世间注二 佛家泛称一切事物为法。不错造作的法,即泛指一切不错造作的事物。
解 前文依然说得很瓦解了,以生灭心为因,要想求不生不朽的果,决不可能。是以佛在此处又非凡指出什么是不可坏的因咱们知说念,六识的分别心离了尘境就不存在。因此就毫不何能用识心分别来作修行的因。而六根的根性从无始以来就没变动,因此就以虚空为例,评释根性犹如虚空,永远不变。
正文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
译文 在你的身中,坚相就属于地,润湿就属于水,暖触就属于火,动摇就属于风,即是这四种缠缚,把你本来不动圆明周遍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
正文 从始入终,五叠稠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东说念主,取彼土尘,投于清水,土失留碍,水一火清洁,仪表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译文 从始到终,一共五叠稠浊。何以名为浊?譬如清水,本来就很清洁。那些尘土和灰沙之类,本质是留碍的。两种体性自然就不可能相类。世间上有东说念主,取这些尘土投在清水里,尘土失去了留碍的性质,水也损失了清洁的性质,看起来汨然〈注〉一派,这就名为浊。你的浊共有五重,也就恰如这么。
注 汨然即是混浊不清的描绘。
正文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译文 阿难!你看见虚空遍十方界,空与见不可分,有见之处皆是空,有空之处无非见,空即是见,即有空名而无空体。见即是空,即有见名而无见觉。见与空交汇妄成,这即是第一重浊,名为劫浊。
正文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译文 你的身当今取四大以为体。见闻觉知,窒碍了成为拆开〈注〉。水火风土,旋转来令你能觉知。四大与你的觉性相互交汇虚妄而成,这即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注 见不成特出色,听不成特出声,六根各有其局限性,在觉性中成为拆开。
解 四大的特质成为拆开,即是性织于大。四大本来无知,而六根各有觉,这即是大织于性,即是这么相互交汇虚空而成众生的身见:又身见为一切众见之本,故名为见浊。
正文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热闹浊。
译文 又你的心中,忆想知道和诵习〈注〉,由觉性产生知见,描绘依于六尘而表现。离开六尘就莫得相,离开本觉就莫得性,两种矛盾,相互交汇而成第三种浊,名为热闹浊。
注 忆想是对往常而言,知道是对当今,诵习是对改日。
解 六识休想,外托六尘而表现,是以六识离了尘就无相。内依六根而显发,是以六识离了觉就无性,离觉无性,即是性织于相。离尘无相,即是相织于性。相互交汇而成热闹浊。
正文 又汝旦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译文 又你在野夕问,生灭永不停息,在你的知见上,每想长世间。关联词业力的运转,却时时随著时辰和空间而转换。两种矛盾交汇而成第四重浊,名众生浊。
解 又汝旦夕,生灭不停,仁王经说:‘一念中有九十一瞬,逐一瞬中有九百生灭。’因此从朝至暮,想相续。是以说:生灭不停。
正文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知己,用中相悖,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译文 你们的见闻觉知,本来莫得不同的体性。但是这个体性被众尘离隔,无故从不同的地方产生。性中是知己的。然而在用中却相悖〈注〉。性中是同,用中却是异,同异失准,相织成为虚妄。这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注 见闻觉知,本来是并吞刺目的体性,然而在用上,就各自分开。如见不成超色,听不成越声等。是以说性中知己,用中相悖。
解 五阴就从五浊产生,色阴就产生于劫浊。若能超出劫浊,就可破色阴。受阴从见浊而生,若能特出见浊,就不错破受障。想阴生于热闹浊,若能特出热闹浊,就不错破想阴。行阴生于众生浊,若能超出众生浊,就可破行阴。识阴生于命浊,若能超出命浊,即不错破识阴。后文还有详确的阐发。
正文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伊始择,死生根底,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译文 阿难!你当今要想令见闻觉知,远契合于如来的常乐我净。就应伊始择死生根底,依不生灭,圆湛性成〈注一〉。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注二〉。得见元明觉照,无生灭的人道。以此为因地初心,然后再圆服从地修证。
注一 死生根底有二:一是妄本,即是六识,六识离了尘就无相,属于生灭心,和如来不生灭的果德不对,是以不成用为因地的初心。二为真本,即是六根中的觉性。这个觉性自然含有不生灭的性能,关联词它与四大六尘六识等相织成为浊相。必须以湛旋其虚妄,湛即是不动。片刻是转。
注二 眼不不雅色,耳不闻声,六根久湛不动自然能转虚妄而灭存一火。但仍不是能断存一火。只不过暂伏二障现行,得见元明觉性麻烦。
解 依本觉故,而有始觉。此为真无生灭性,而与佛的常乐我净契合。故不错用为因地的初心。菩萨登十信位才能双伏二障行,到十住位不错全除现行,到了十行位就伏二障细小种子。以后一直到等觉妙觉,才现行种子一切习气都尽,无妄可断,无真可证,因圆果满,究竟成佛。
正文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热闹。去泥纯水,名为永驱除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热闹,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译文 如澄浊水一样,贮于静止的器皿中。静久不动,沙土自然下千里。于是清水现前,这时名为初伏客尘热闹〈注一〉。终末。去泥纯水〈注二〉,名为永驱除本无明。明相精纯,一事变现不为热闹〈注三〉,皆合于涅槃清净妙德。
注一 得元明觉,为因地心。菩萨登十信位后,双伏热闹障和所知障现行。是以名为初伏客尘热闹。因为现行不停,如客如尘故。
注二 即得因地心后,然后渐次伏除,使现行和种子习气都尽,圆满果地修证。即如去泥纯水。
注三 无真不圆,无妄不尽。永驱除本无明,是为明相精纯。还度一切万物,一切热闹,都成为妙用。犹如以金作为用具,器器都是纯金,是以皆合于涅槃清净妙德。
正文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神勇,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热闹根底,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译文 第二重道理即是,你们确信要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神勇心,决定弃舍一切有为法。就应当详确审察热闹根底,从无始以来,发业〈注一〉和润生〈注二〉,是谁所作?是谁所受?
注一 发业即是业力的启发,如缘分中往常的无明为因,当今的爱取为缘。
注二 与人命俱来的热闹,润其业种,使其受生。如前所谈入胎时异见成憎,同想成爱即是。
正文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不雅热闹根底,则不成知,虚妄根尘,何处倒置。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不雅:世间解结之东说念主,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译文 阿难!你修菩提假若不仔细不雅察热闹的根底,你就不成知说念虚妄的根尘,何处是倒置的?如若倒置之处都不知说念,又若何简略降伏它,取如来的佛位呢,阿难!你看世间解结的东说念主,要是不见到结在那处?又若何能解呢?莫得听到过,虚空被你毁裂。为什么呢?虚空莫得形相,自然莫得结可解。
解 纯碎之心,离了一事虚妄相,离了虚妄相,自不见有起处,自应无妄可断。故以无结可解作为比方。虚空不成毁裂,就暗示离于生灭,守于真常。守于真常,即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全部销落。这时,还有什么热闹可断?有什么根可除呢?
正文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宇宙,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成特出。
译文 就你现前的眼耳鼻舌,以及身心:即是六个贼媒。我方劫走我方家里的玉帛。因此之故,从无始以来,众生与宇宙,永远缠缚在一皆,是以不成特出外界的器世间〈注〉。
注 释见前。
正文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宇宙?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往常、改日、当今、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万物,织妄相成,身中贸迁,宇宙相涉。
译文 阿难!怎样名为众生宇宙?世为迁流,是对时辰而言,界为方位,是对空间而言。你当今应当知说念,东西南朔,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再加以高下两方称为界。往常当今改日为世,空间的方位有十。时辰的流数有三。一切万物,就在这空间和时辰相互虚妄交汇而成。众生也就在这当中迁徙升沉,与宇宙相涉东说念主。
解 没无意辰则空间无所依,莫得空间则时辰无所显。。外宇宙与身中牵缠而有前后控制,转换不定。时辰则往常当今和改日迁流不断。以时辰涉东说念主空间,于是空间中亦包含时辰。以空间涉入时辰,于是在时辰中亦包含空间。
正文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朔,高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
译文 就空间而言,自然说有十方,实有定位不错标明,然而世间只说东西南朔,高下莫得定位〈注一〉,中间莫得定方〈注二〉,四个数一定要明确,与时辰相涉东说念主。
注二 因为四方都有高下,是以高下莫得定方。
正文 三四四三,高昂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长久,六根之中,各各好事,有千二百。
译文 三四四三〈注一〉,高昂成为十二,流变为二叠〈注二〉,变为一十百千〈注三〉。这么在六根之中,名各好事〈注四〉有一千二百。
注一 时辰的往常当今改日为三世,与空间的四方相乘成为十二。
注二 三四十二为第一叠,依十二的数,从本流末,变少为多成二叠,到第三叠。
注三 第一叠空间和时辰相涉入成为十二,第二叠再涉入十方中间成为一百二十。第三叠又和时辰相涉东说念主,往常当今和改日三世,每世又细分为往常当今改日共为九世,加以现前一念共成为十。因此第二鲁再和十相涉东说念主就成为一千二百。
注四 好事是就觉知之性而言,功即是能,德即是用。
正文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译文 阿难!你再从此中,评定优劣。
正文 如眼不雅见,后暗前明,前线全明,后方全暗。控制旁不雅,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好事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好事。
译文 如眼的不雅看,后头是暗,前线是明,前线是全明,后方是全暗。控制两方,不错看见三分之二。统计眼根的作用,好事就不全,三分不错说是功〈注〉,一分莫得德。应当知说念,眼根只好八百好事。
注 前边依然讲过,功即是能,德即是用。眼根不雅看的才调本来是全的,但是在作用上不成看见后方,控制各繁重三分之一,是以眼根的好事,就只好三分之二,只好八百好事。
正文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肥大缘,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好事。
译文 如耳根的听闻,十方都莫得遗漏。动时非论遐迩,静时莫得边缘。应当知说念耳根是圆满了一千二百好事的。
正文 如鼻嗅闻,通收支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好事。
译文 如鼻根的作用是嗅闻,兼通收支息。有出有东说念主,惟独繁重当中叮属之际〈注〉,仔细覆按鼻根的作用,三分缺一,是以应当知说念鼻根只好八百好事。
注 鼻的作用有二,一是嗅闻,二是收支息。惟独在收支拒接接之际住手作用,是以鼻根的好事繁重二分之一。
正文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好事。
译文 如舌根宣扬,不错尽一切时辰和和出世间的智谋言语,尽管言语内容不错分为不同的方位,关联词理不错挑剔无穷。应当知说念,舌根是圆满了一千二百好事的。
正文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好事。
译文 如身根的觉触,从违顺两种情况产生,但要与其它的物相投时才有感觉,相离时就不成知。离只好一境,而合就双通两境。从身根覆按,三分缺一,故知身根只好八百好事。
正文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好事。
译文 如意根在静默中包容了十方三世,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非论圣也好,凡也好,无不包容,尽其边缘。应当知说念,意根是圆满一千二百好事。
正文 阿难!汝今欲逆存一火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译文 阿难!你当今要想逆存一火欲流,返穷欲流的根源,达到本来不生灭的境地。当覆按目前这六种能受用的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通?假若能从此悟到圆通的根源,使无始以来的纵妄业流,循圆通与不同根,逆流规复。其效果犹如注 循圆通根与不圆通相较,其差异犹如一日与一劫加倍比较。
解 十八界都是如来藏心所表现,非论在职何一界,逆流而上,返还到一念无明未动之前,即是本来不动,周遍圆满的妙明诚意。
正文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好事,数目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逐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舒缓慧,旧地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译文 我当今详确夸耀六根中圆明清净本来所具足的好事数目,即是这么!随你详确的弃取一个不错深入的路线。我会发明其中的渐次研究,匡助你修行前进。本来,十方如来于十八界逐一修行,都能得到圆满的无上菩提。这当中也莫得什么优劣可分。但你的智谋低劣,不成在其中,圆满舒缓的智谋。是以我详确宣讲,令你简略从一门深东说念主,只消你能从一门永绝休想,那时六个能知觉的根,都会一时全得到清净。
正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译文 阿难对佛说世尊!为什么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同期清净?
正文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译文 佛告诉阿难!你当今已得了须陀洹果〈注一〉,已灭了三界〈注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注三〉。然而你还不知说念六根中累生从无始以来的虚妄习气,这个习气要因修才能断得了〈注四〉。何况在这当中,有好多生住异灭,头头不错辞别〈注五〉。
注一 金刚经上说:‘须陀洹名为入流,’这是初果罗汉的名字,因为初果罗汉已登圣位。
注二 三界是指欲界,这当中包了欲界六天的天东说念主和东说念主间的东说念主。因为欲界天东说念主还不成断男女欲。其次是色界,色界天东说念主已离了男女情欲,然而犹有色身存在。再即是无色界,无色界天的天东说念主不但莫得男女,色身也不存在了。色界和无色界都是修色界定和无色界定的东说念主生的地方,总称为三界。
注三 修行东说念主要断八十八品见惑和八十一品思惑。初果罗汉已断八十八品见惑,见惑即是热闹。
注四 初果罗汉位当见说念位,见说念即是在理上瓦解了佛法的道理。见说念位只可断八十八品见惑,必须到修说念位才能断八十一品思惑。思惑即是我执和俱生惑,俱生惑即是与人命同生的烦惑。在见说念位上,只可断见惑而不成断思惑。必须要到修说念位上才能断思惑。是以此处说彼习要因修所断得。
注五 在断思惑中,从细到粗,处处都有生住异灭,不错辞别。在辞别中,又有许多细小的生住异灭,是以若不是逆流深入,那处简略脱缠缚,入圆通!按起信论中:最初细相心动为生。然后转相和现相加以六粗中智相相续相为住。执取相和计名字相为异,因为东说念主执和我执相异。第五业相为灭,因为周尽终极故。第六业系苦相属于将来的果,不在惑业的限制内。
正文 今汝且不雅: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尴尬?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神秘秘诀,汝之六根,谁来接纳?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干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须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译文 当今你暂不雅察一下,现前的这六根,到底是一照旧六?阿难,假若说是一的话,耳为什么不成见?眼为什么不成听?头为什么不成行路?足为什么不成言语?假若这六根决定是六的话,如我在此次会中与你们宣扬神秘秘诀,你的六根,谁来接纳?阿难说:我用耳听得。佛说:你的耳我方听,与身口有什么研究呢?你的口来问佛法的道理,躯壳起来恭敬的承受。是以应当知说念,若不是一就势必是六,若不是六就势必是一。总不成你的根又是六罢!
正文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倒置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一火一。
译文 阿难!当知此根,既不是一也不是六。是由于无始以来,背觉合尘,千里沦于六尘意境中,更迭于见闻觉知,因此在圆湛的觉性当中,产生一六等主张。如你是须陀洹,自然简略销灭六根〈注〉,但仍未能灭除一的主张。
注 金刚经说:‘须陀洹名为入流,而实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陀洹因为不入六尘,六根无所对,是以六根的作用也销一火。
正文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不雅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改名,是一非一?
译文 如太虚空,放了好多不同的用具在其中。因为多样用具的形相不同,因此各器当中的空间也就不同,就成了千般不同的空间。把这些用具撤除,再看空间,就说空间是一个。其实太虚空怎度能为你一会见是同,瞬息又是不同呢?何况说它是一或不是一呢?
正文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译文 因此你就应当瓦解知说念,你的六个能受用的根,也即是这么的。
正文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葡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译文 由于明和暗等两种境象,在妙觉圆明的人道中,引起湛然不动的本质,显发而为能见的精。这个见精既发,仍复映现乎色,与色相荟萃而成为眼根。眼根的本元本是清净的四大,因名为眼体。形如葡萄果实,浮现于外的四大,流逸于色尘而显作用。
正文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译文 由于动静两种时局,相互倾夺,于妙圆的人道中,引起湛然不动的本质,发而为能听的听觉,这个能听的精,映现于声卷声成为耳根。根元本为清净四大,因此名为耳体。其外形犹如新卷树叶,浮现于外的四大,流逸于声尘而表现作用。
正文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译文 由于通塞两种时局相互显发,于妙圆的人道中,激励湛然不动的本质,发而为能嗅的感觉。这个能嗅的精,映现于香,收纳香而成为鼻根。鼻根的本元本为清净的四大,以此名为鼻体,如双垂的爪形,浮现于外的四大,流逸于香尘而表现作用。
正文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译文 由于恬变等两种情况相互参比,于妙圆的人道中,激励湛然不动的本质,发而为能尝的尝觉,尝精映现于味,绞味而成为舌根。根的本元本为清净的四大,以此名为舌体。其外形犹如初偃的月亮,浮现于外的四大,流逸于味而表现作用。
正文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躯壳,如腰饱读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译文 由于聚散等二种情况相摩擦于妙觉圆明中,激励湛然不动的本质,发而为能触的触觉,觉精映现于触,聚触而成身根。根元本为清净四大,以此名为躯壳。形如腰饱读的筐颡〈注〉,浮现于外的四大,流逸于触而表现作用。
注 即是盛饱读的筐。
正文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真义,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译文 由于生灭等两种时局相续表现于妙圆真性中,激励湛然不动的本质,显发能知的作用,知精映现于法尘,聚拢法尘而成为意根。根元本为清净四大,以此名为真义。如幽室中的见一样,浮现于外的四大,流逸于法尘而表现作用。
正文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对,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译文 阿难!如斯的六根,由于在本来的妙觉上妄加欲明之念想明本来的明觉,于是反而损失了精真明了的人道,激励在休想中表现的作用。是以你当今离了暗和明两种情况,就莫得见体;离开了动和静,就不存在听质,无通无塞,嗅性就不成发生;不是变不是恬,尝性就无从发出;不离不对,觉触本来就无有;无灭无生,了知之性又交付在于何处?
正文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
译文 你但不随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等十二种有为相。歪邪选拔一根,脱离所黏的尘境,使根性内伏,久久内伏,终末连伏一皆遣除,还归本元真体,显发本觉妙明的光耀。这个耀性显麦以后,其余五根和它所黏的尘境,当令圆满败落。不会由于前尘而起任何知见。
正文 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相互为用。
译文 本觉的妙明不随根而显用,然而随寄一根都不错显发同样的妙用。因此,六根不错相互为用。
解 按天台宗‘相似即佛’即可六根相互为用。
正文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骤一火定,得寂声闻,如斯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译文 阿难!你难说念不知说念,当今这个会中,阿那律陀〈注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注二〉。克伽神女〈注三〉,不消鼻而能闻香。骄梵钵提,不消舌而能知味〈注四〉。舜若多神〈注五〉,莫得躯壳,但也有触觉。在如来的光的映照中,使他暂时出现,他的躯壳本来无有,只不过是像风一样的性质。又如这些得了骤一火定的罗汉们,如像在此会中的摩诃迦叶〈注六〉,意根已灭除了很潜入,但他由本觉圆明,根根都能了知。并不因为心念才能了知。
注一 阿那律陀,是白饭王子,因为累世为豪富,初落发贪睡,佛指责他,他忿而七天不睡,把两只眼睛都熬瞎了。其后修成天眼通,看三千大千宇宙如看掌中的果子一样昭着。
注二 跋难陀龙王,是摩竭陀国的龙王,无耳,但是用角能听。
注三 克伽即是印度恒河,克伽神女是恒河的女神,她是不消鼻而能闻香的。
注四 骄梵钵提是佛的弟子之一,他在食后口里也咬个不停,像牛一样,佛怕世间上的东说念主讥诮他,命他长住在天上。他不错尝味不消舌头。
注五 舜若多神即是虚空神,莫得躯壳,惟心能觉知。他只在佛的光当中暂时映照而表现形相。其实他的躯壳。本来无有形质,仅仅像风一样的存在。
注六 摩诃迦叶即是大迦叶。因为他在弟兄当中居长,一般称他为大迦叶。他是证得了骤一火定的四果罗汉,四果罗汉由于证得了骤一火定不错入多余涅槃。骤一火定又称为灭受想定,是九按序定中终末一定。
正文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译文 阿难!当今你的诸根,假若简略圆满拔出尘境,从内在的性净明的本质发出智谋的光泽来。那么这些浮根四尘以及外面的器世间的千般变化相,此时都会如热汤销融冰一样,当令化成无上的知觉〈注〉。
注 无上知觉即是妙明本觉,自然佛所证,也不过此,是以称为无上。
解 浮根四尘即是内的身心,器世间即是外的宇宙。这两者都属于有为法,因为终末终归于坏灭。
正文 阿难!如彼众东说念主,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消极,头足相类。彼东说念主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解自愿,则诸暗相,永不成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译文 阿难!如世间上的东说念主,把见聚在眼上,如若叫他飞速合眼,暗相一现前,六根都消极不解,头和足都不成阔别。假若这个东说念主用手随著躯壳的外形绕著按抚,自然没灵验眼来看,同样也不错用知觉阔别昭着,因为见是以明而成见,岂知不解之际,见暗之性自愿,暗相也不成使它昏。根和尘既然都销一火了,为什么本觉的明性不成为圆妙呢?
正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项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通盘。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译文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的。因地觉心,条目得到常住不坏,就要与果位的项目相应。世尊!在如来位中,菩提,涅槃,真如〈注一〉,佛性,庵摩罗识〈注二〉。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注三〉,共是七种名。称谓自然有不同,关联词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是一样的。如若这个能见能听的性,离开了明暗动静通寒,就总共莫得自体。犹如心念,离了前尘,就总共无通盘。为什么以这个毕竟断灭,作为修行的因?要想得到如来的七种常住不坏的果。
注一 永离虚妄是以为真,常住不动是以为如。
注二 又称第九识,意为无垢。
注三 大圆镜智是与无垢识同期显发,普照十方,圆现肥大法界,尘尘刹刹,无不表现,犹如大圆镜一般。
正文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轮回,细小推寻,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若何来,真实语者?
译文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就如离了前尘,心念的自性自然销灭一样,我进退轮回反复的仔细推寻,本来无有我的心和我的心所。将谁来立因,求取无上觉?如来先曾说过的‘湛精圆常’〈注〉。当今看起来。这话完命违抗了事实,逝世成为戏论。为什么如来是真实语者?
注 不动不杂是为湛,超情离见是为精,无碍不分是为圆,不朽不失是为常。
正文 惟垂大慈,开我蒙悕!
译文 还要肯求大慈心,解开我心中的愚昧和执著。
正文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倒置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意,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译文 佛告诉阿难:你学多闻,并莫得尽除诸漏,心中徒自知说念倒置的所因,而信得过的倒置现前时,却不成知道,恐你当今犹未诚意信伏,我当今试举泛泛的这些事为例,应当简略根除你心中的猜疑。
正文 即时如来,敕罗侯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各人,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各人,俱言:不闻。时罗侯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各人,又言俱闻。
译文 这时如来命罗侯罗敲钟一声,问阿难说:你当今听见吗?阿难和各人都说:咱们听见的。一会见钟声褪色了。佛又问说念:你们当今听见吗?阿难和各人都说:莫得听见。这时,罗侯罗又敲钟一声,佛又问说念:你们听见吗?阿难和各人又说:听见的。
正文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各人,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译文 佛问阿难:你们为什么听见?为什么不听见?阿难及各人都说:钟声若敲,咱们就不错听见。钟敲过潜入,声息依然销灭,这时音和响〈注〉双绝了,就名为不听见。
注 声之余名为音,音之余名为响。
正文 如来又敕罗侯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各人,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各人,答言:无声。倏得罗侯,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各人俱言:有声。
译文 如来又命罗侯罗敲钟,问阿难说念:你们当今认为有声吗?阿难及各人都说:有声。等瞬息声息销灭了,佛又问说念:你们当今认为有声吗?阿难及各人都答说念:无声!过一阵罗侯罗更来撞钟,佛又问说念:你们当今认为有声吗?阿难及各人都说有声。
正文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各人,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译文 佛问阿难:你们为什么认为有声?为什么认为无声?阿难及各人都对佛说:钟声如若敲撞,就名为有声。敲过潜入,声息销灭了,音响双绝,就名为无声。
正文 佛语阿难及诸各人: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各人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答复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译文 佛对阿难及各人说:你们当今为什么言语纷乱?各人和阿难同期问佛:咱们当今哪一丝纷乱?佛说:我问你听闻,你就答听闻。我问你声息,你就答声息。同样的情况,而你的答覆无定。为什么不说你言语纷乱呢?
正文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译文 阿难!声销灭了,莫得音响,你就说莫得听闻。假若真实莫得听闻,闻性依然销灭了,那就同枯木一样。钟声再敲时,你若何能知说念?知说念有和知说念无,主要是声尘或有或无的研究,难说念是闻性在有声时就存在,无声时就不存在吗?假若闻性真不存在。那在无声时谁又能知说念是无声呢?
正文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倒置,惑声为闻。何怪晕厥,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阻滞绽放,说闻无性。
译文 是以阿难!声息在听闻中,自有生灭,并不是为了你的听,声息才有生或有灭。使你的闻性,成为有,或成为无,你还在倒置中,把声息猜疑为听,无怪你晕厥,把常住的作为断灭。总不成说:离开了动静阻滞绽放之外,莫得闻性存在罢!
正文 如重睡东说念主,眠熟床枕。其家有东说念主,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东说念主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饱读,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译文 举例一个睡得很熟的东说念主,睡熟在床枕上。家中有东说念主,在酣睡时,或捣练,或春米。这东说念主在梦中,听见舂捣的声息,别认为是其他的声息,或以为是在击饱读,或以为是在撞钟,那时在梦中我方合计奇怪,为什么这个钟成为木石的声息?
正文 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东说念主,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饱读响。
译文 正在此时,忽然醒了,很快就知说念是杵音。我方告诉家中东说念主说:我正在作梦时,引诱这个舂声,以为是饱读被敲响。
正文 阿难。是东说念主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译文 阿难!此东说念主在梦中,那处猜度静摇开闭通塞这些事,此东说念主的躯壳自然在睡梦中,关联词听闻的性能并莫得晕厥。纵令是你的体态销灭,人命的光泽也迁谢了。这个性能若何会为你销灭呢?
正文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译文 因为这些众生从无始以来,跟随色声而迁徙。追赶念头而流转。从不悟到我方的性净妙常。不随常住的妙性。只跟随生灭的根尘,从此子子孙孙,随著六尘杂染之法而流转于存一火中。
解 尘不成染,是以为净。根不成系,是以为妙。生不成生,灭不成灭,是以为常。
正文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当令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阔别,则汝高眼,当令晴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译文 若你弃舍了生灭,唯依真常而住。常光一现前,根尘识心,当令就销落〈注一〉。想相即识所登攀的尘相,识情即是想所依的污垢。两者都阔别了,那你的高眼〈注二〉,就当令晴明,为什么不成无上知觉呢?
注一 前文说的:‘耀性发明,诸根圆拔,一切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
注二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两者都阔别了,垢不成染,尘不成昏,高眼自然晴明,高眼即是见说念的眼。晴明则出路易辨,修说念也就比较容易。高眼晴明,触目无非说念场。前文所说:‘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即此。